|
||
| 今天是 | 支持IPv6网络 |

11月19日《检察日报》7版头条
“破损的玻璃幕墙修好了,我再也不用担心‘飞来横祸’了!”不久前,在公益诉讼案件回访现场,一个商户老板笑着对我说。
作为一名“益心为公”志愿者,日常只要发现有损公共利益的情况,我就及时向检察机关反映。今年初,塞北的风还带着刺骨的凉意,我去医院就诊途中,注意到一栋建筑格外扎眼——一楼店铺外人来人往,但建筑外墙高处的玻璃却大面积破损,碎片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刃,随时有坠落的风险。
这栋建筑位于医院、小学和幼儿园所在的核心区域,附近人流量极大。外墙玻璃破损严重,地面上既没有围栏,也没有任何警示标志。商户们无奈地说:“租金交了,总不能把店铺关门,只能自己多留意。”
3月初,我将收集到的线索整理汇总,并拍摄了这栋大楼周边和楼内的实际情况,通过“益心为公”志愿者平台提交给了武川县检察院。第二天,该院公益诉讼检察官邀请我一起去现场走访。经走访相关部门、商户及周边居民,我们逐步摸清了问题的根源:建筑产权混乱,开发商债权债务纠纷长期未解决,导致这栋楼的日常管理缺失,安全无人维护。
5月中旬,我收到了检察院的回复,他们已经向相关行政部门制发检察建议,要求立即采取措施消除隐患,督促相关主体开展楼体修缮工作。武川县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召开了专题会议,并成立了工作专班,统筹推动解决治理难题。

看着各部门各司其职又主动衔接,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此后,每次路过这栋建筑,我都会特别留意现场的整改进度。看着破损的玻璃被换下,还安装了崭新的幕墙,我心中涌动着难以言说的成就感。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次整改不止于“治标”,还推动了长效机制的建立。
住建部门建立了房屋建设质量信用评价体系,将开发商履约情况与招投标资格挂钩,对没有履行保修义务的责任主体,依法依规限制其参加县内新开工项目招投标活动,以保障工程质量安全。同时,“公益诉讼+行政监管”协同机制落地,实现信息共享,推动房屋安全问题早发现、早监督、早解决。
10月中旬,检察人员邀请我一同对这栋楼的改造情况进行现场回访。我看到,楼体外立面的改造基本完成,原本破损的玻璃幕墙已全部清理,新玻璃已安装到位。住建部门的工作人员介绍,预计11月底就能完成全部修缮工作,交付正常使用,到时候这6000多平方米的闲置资产就能盘活,不仅消除了安全隐患,还能给周边居民带来更多生活便利。
回想这段经历,我真切地感受到,公益的力量就藏在每一次驻足观察、每一次线索上报、每一个微小的坚持中。公益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身边——是关注头顶的安全,是倾听商户的无奈,是守护孩子们奔跑的街道。
未来,我还会继续当好“益心为公”志愿者,多走、多看、多听,因为我知道,每一次微小的行动,都能添一份安全、添一份温暖。
口述:内蒙古检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职员、“益心为公”志愿者 包伯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