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蒙文
 
头部蒙文
今天是 支持IPv6网络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媒体报道

内蒙古法制报:守护“生态绿” 捍卫“英烈红”

时间:2025-11-14  作者:刘琪 王雅妮 候淑婷  新闻来源:内蒙古法制报 【字号: | |




115日《内蒙古法制报》第5版整版报道


公益诉讼是检察机关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的有力武器。

近年来,通辽市开鲁县检察院坚定履行“公共利益代表”职责,聚焦检察公益诉讼“411N”领域公益保护,切实把公益诉讼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用务实举措诠释了“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

监督修复 恢复性司法绘新绿

开鲁县东风镇,506亩林地郁郁葱葱。“鸡心”果树、苹果树、梨树葱郁成林、长势喜人;片片小麦、荞麦、红干椒植于林间,点缀得眼前景象更加绿意盎然。这是嫌疑人张某涉案林地中的景象,放眼望去,难以想象这里的生态曾因非法占用而严重受损。

“当时觉得林地闲着可惜,想着种点庄稼能多赚点钱,压根没意识到这是犯罪。”回忆起2017年干的糊涂事,张某十分懊悔他承包种植农作物的506.5亩林地,经鉴定被严重毁坏,原本的生态功能几乎丧失。

20184月,开鲁县检察院提起全区首例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将“恢复性司法”理念创新运用于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实践。“最终,法院采纳了我院提出的量刑建议,以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判处张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并责令其修复毁坏的470亩国家生态公益林。”开鲁县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杜文江介绍,案件办理过程中,该院协同林业部门多次深入现场,全程监督、跟踪问效,确保“补植复绿”落到实处,最终推动涉案林地造林任务顺利完成。





普法宣传


看着满眼绿意,张某感慨万千,“这几年,我把林地当成自家孩子一样照顾。亲手种下树苗,才真正意识到自己过去的行为对这片土地造成了多大伤害。”从“被动担责”到“主动护绿”,张某真正实现了从“破坏者”到“修复者”的蜕变。

一旁的妻子哽咽着说:“感谢检察院给了我们一次机会,还帮我们协调贷款,解决造林资金的难题……”原来,因张某一家无力承担高额修复费用陷入困境,检察官主动协调相关部门帮助申请贷款,并连续多年回访跟踪。

经过近8年的精心养护,如今,张某的林地成活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每亩年收入可达1500元。今年,他们还成功种植了经济作物小麦,加上检察院帮助宣传推广销售,一家人的“经济账本”越来越丰厚。

“近年来,开鲁县检察院着力构建‘专业化监督+恢复性司法+社会治理’生态保护闭环,探索建立‘补植复绿’生态修复补偿机制,推动生态损害‘实质弥合’与社会关系‘双向修复’。将恢复性司法理念运用到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办案中,既实现了环境资源类刑事案件的惩处效果,又最大程度促进了生态环境修复。”开鲁县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王超介绍道。

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该院办理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39件,建立公益诉讼补植复绿基地2个,种植树木2000余亩;在“补植复绿公益诉讼专项行动”中,发出督促履行职责检察建议38件,全力督促造林、恢复草原,让科尔沁草原绿色防线更加坚固。

联动协作

西辽河治理焕新颜

“公益诉讼的目的不仅是制止侵害,更要恢复被损害的公共利益。”杜文江表示,办案过程中,开鲁县检察院将生态环境修复作为衡量办案效果的重要标准,不断深化“林草长、河湖长+检察长”府院联动协作,积极参与西辽河流域“蒙吉”两省七地检察机关跨区域协作,办理相关案件77件。

西辽河在通辽市境内河流长度367.7公里,广袤的水系滋养着科尔沁草原。2019年春天,该院启动西辽河流域专项治理行动,检察人员带着无人机、测量仪,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全线勘察。随着勘察的深入,被挤压的河道、浑浊的河水、无序的违章建筑……一幅幅触目惊心的景象令检察人员为之震惊。公开听证会上,无人机航拍的画面震撼了所有人,6份检察建议书相继发出,一场西辽河拯救战全面打响。





巡查监督


单一部门的“单打独斗”难以应对复杂的流域治理问题。为此,该院积极融入河湖管理保护工作大局,与县河长制办公室加强沟通联络,建立了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联合巡查、联席会议等常态化协作机制。“这种‘行政+司法’的协同治理模式,有效破解了‘多头管理、治理乏力’的困境,形成了保护西辽河的合力。”杜文江介绍道。

“在一次联合巡河中,我们发现西辽河开鲁段94公里河道及行洪区内大面积种植的玉米、高粱等农作物挤占了河道,致使主河槽最窄处宽度不足20米,造成河沙淤积、河床增高,行洪风险日益增加。”该院第一检察部主任靳长会回忆道。发现情况后,该院立即行动,依法向相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并形成专题报告,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推动当地总河长作出专门批示,部署专项治理行动。

经过持续跟踪监督和专项整治,西辽河开鲁段共拆除违章建筑32栋;在沿岸开沟划界23公里,设置标示旗帜400余面,及时翻耙恢复处理违规耕种15起,主河槽150米禁种区内3855800亩土地全部停止耕种;河道150米红线外至国堤内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17840亩,有效扭转了多年来挤占河道种植成风的问题,有效保障了行洪安全。该院督促治理西辽河河道公益诉讼案也被评为全区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十大典型案例之首。

“治理成果需要持续巩固。为此,我们深化‘回头看’机制,对诉前检察建议的整改落实情况持续跟踪监督,确保保护效果持久稳固。同时,我们还深入沿岸村镇,通过以案释法等方式,向群众宣讲保护西辽河的重要性,切实提升了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和法治观念。”杜文江说。


赓续薪火

“英烈红”保护绽新辉


检察公益诉讼不仅守护着绿水青山,也守护着红色的历史记忆。




开鲁县是自治区级革命老区,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革命先烈的热血,革命烈士、音乐先驱麦新就战斗、牺牲在这里,那首铿锵有力、传唱不衰的《大刀进行曲》,正是从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唱响全国,成为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精神号角。

2019年初,开鲁县检察院在巡访中发现,刘俊昌烈士墓周边被挖沙取土,邢建华烈士纪念碑文因风雨侵蚀,已模糊不清。

一幕幕景象令人痛心不已。“立即行动!”该院由此启动了为期两年的“革命文物等红色资源保护”和“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等专项行动,联合开鲁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共同走访、共同研判、共同办案,合力推进开鲁县红色资源保护工作,并向相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督促烈士墓周边环境修复工作进程。




自专项行动开展以来,该院办理相关案件3件,对全县境内9处烈士纪念设施共27座烈士陵墓进行了实地巡访勘查2次,发出检察建议3份,为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贡献了检察力量。

从生态环境到红色资源,从河道治理到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一抹庄严的“检察蓝”以法治之名守护“生态绿”、捍卫“英烈红”。通过个案监督、系统治理,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绿色生机与红色血脉,全力践行着法治为民的初心使命。


友情链接
其他链接
 
检察微信
检察微信
检察微博
检察微博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
抖音
抖音
本网网页设计、图标、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