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是 | 支持IPv6网络 |
加强刑罚执行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第六届新时代检察宣传周之际,“执检心路”栏目与您见面。一线刑事执行检察人员分享心路历程,记录新时代检察人深化刑罚执行监督、捍卫司法公正的实践与思考。请大家和我们共同见证这份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检察力量。
我从基层检察院通过选拔进入自治区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部门,转眼已是一年。这一年,是角色剧烈转换的阵痛期,更是视野格局重塑的加速期。放下管理者的指挥棒,拿起监督者的放大镜,我深切体会到刑事执行检察工作特有的深度与压力。
转身:从“管全局”到“钻个案”的阵痛。在基层担任领导职务时,我的视线覆盖全院。进入自治区检察院执检部门,熟悉的“指挥台”变成了专业的“办案台”。最大的挑战在于角色的彻底颠覆,面对的不再是全院的事务,而是对全区监狱、看守所、社区矫正机构各种不同类别的刑罚执行和监管执法活动的监督。特别是“减假暂”案件办理,每一个名字背后,都关乎刑罚执行的公正底线。如何快速从宏观管理者切换到微观监督者,如何在海量案件中精准识别风险点,成为摆在我面前最现实的压力。每一个提请减刑或暂予执行决定审查案件,都必须经受穿透式、实质化的审查考验。财产刑履行情况是否真实?计分考核奖励是否合理?病情鉴定结论是否可靠?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暗藏玄机,需要像侦探一样抽丝剥茧。
亮剑:在案件审查中磨砺监督锋芒。面对全区监狱报请的无期徒刑罪犯减刑案件,我逐案比对、分析规律,三个突出的问题浮出水面:一是罪犯狱内服刑改造表现与减刑奖励的关联性值得深究;二是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不同监区,计分考核标准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同罪不同“奖”,公平性存疑;三是部分罪犯在较短的时间内密集获得奖励,其真实性与合规性亮起红灯。这些发现源于对上百份个案卷宗的逐页审查和交叉比对。我意识到,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威力,首先体现在能从类案比对中发现系统性风险苗头。于是,我不再满足于监狱报来的考核结果,而是调取原始考核记录、劳动台账、“三课”试卷甚至罪犯狱内账户的详细收支明细,核查奖励分获取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对涉财产刑罪犯,重点审查其履行能力与意愿。通过核查其原案查封扣押冻结情况、判决书中反映的赃款赃物获利情况、狱内汇款收入及具体消费情况,戳穿“确无履行能力”的谎言。对暂予监外执行决定审查案件,不仅看诊断结论,更关注病情发展过程、诊疗记录的连贯性、鉴定机构资质及程序合规性。每一次成功的深挖,都是对监督能力的淬炼。
砺心:在角色转换中坚守初心。这一年,思维的转变伴随着巨大的工作量和不小的心理压力。面对复杂疑难的案件,协调跨部门调取证据,也曾感到步履维艰。但我深知,执检岗位的核心价值就在于这沉甸甸的个案审查权。每一个审慎的签字,都可能关乎刑罚执行的公正。过往基层领导经历锻炼的统筹协调能力,帮助我高效整合资源;大学教师生涯培养的严谨逻辑思维,让我在证据分析中更条理清晰。
笃行:深耕办案沃土,筑牢公正堤坝。刑事执行检察的根基,在于扎扎实实办好每一个监督案件。深挖计分考核、病情诊断、财产刑履行背后的真实性与合规性,在审查书面材料的基础上,我积极运用调查核实权,通过询问、调取证据、实地查访等方式,确保证据链完整、事实清晰,确保每一起减刑、暂予监外执行决定审查案件都经得起检验。随着办案量的增多,我开始及时总结提炼个案审查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和有效方法,为类案监督和未来可能的制度完善积累实践经验。在抓好办案的同时,我还盯上了数据分析,提升发现隐蔽问题的能力,将有限的精力聚焦于高风险环节,提升对下指导的水平和能力。
从宏观管理者到微观监督者的转身不易,但每一次俯身案卷的深耕,都在将我推向刑事执行监督更深的专业水域。刑罚执行的公正,始于对每一份减刑材料、每一次计分考核的严格审视。我将继续以“如我在执”的审慎、“求极致”的执着,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