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是 | 支持IPv6网络 |
加强刑罚执行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第六届新时代检察宣传周之际,“执检心路”栏目与您见面。一线刑事执行检察人员分享心路历程,记录新时代检察人深化刑罚执行监督、捍卫司法公正的实践与思考。请大家和我们共同见证这份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检察力量。
二十余载检察征程,从控告申诉到研究室,从反渎职侵权到侦查监督,从案件管理到公益诉讼……足迹遍及多部门,如长于法治森林的不同枝干,仰望的始终是公平正义的同一片天空。一年半前投身刑事执行检察这片“最后一公里”的阵地,方知:法院裁判的“最后一锤”能否精准落地、不走样、不变形,关乎司法权威的最终实现,更关乎公平正义在人民群众心中的真实感知。这片天地,既深且广,其捍卫裁判严肃性、保障人权、维护社会稳定的独特价值与沉甸甸的责任,令我感悟尤深。
“减假暂”实质化审查:筑牢正义堤坝的根基。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简称“减假暂”),是刑罚执行中关键的变更环节,承载着改造罪犯、回归社会的期待,也极易成为侵蚀司法公正的“缝隙”。甫一接触“减假暂”案件卷宗,虽经岗前学习深知实质化审查之要义,但在具体实践中,如何穿透“材料齐全、程序完备”的表象,精准把握“实质”内核,仍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化认识、锤炼本领的过程。实质化审查要求我们超越对文书形式合规性的简单判断——必须核查证据链条是否严丝合缝、洞察罪犯真实改造表现与社会危险性评估是否可靠,甚至深入监区与罪犯面谈、进一步调取其在侦查、审查起诉阶段的案卷材料审查其“一贯表现”,方能校准“减假暂”的准星,确保法院裁判的意图在执行环节不折不扣的实现。曾审查一起减刑案件,表面材料光鲜,但通过比对细节,发现其“自书”材料存在人为变造、虚假证明的痕迹,从而未予认定“确有悔改表现”。正是这种“较真”的实质化审查,才阻止了不应有的提前释放,捍卫了判决的严肃性,也让真正的悔改者获得应有肯定,让公平正义在执行末端落地生根。这不仅是审查,更是对生效裁判权威和司法公信力的忠诚守护,要求我们时刻保持警惕,练就“火眼金睛”。
“点多线长面广”的监督:织就无死角的正义之网。刑事执行检察的疆域远超传统想象,绝非“大墙之内”的方寸之地,其监督视野贯穿刑事诉讼全流程——从审前强制措施的规范执行,到审判环节财产刑、非监禁刑裁判的及时准确交付;从高墙内监禁刑变更执行、监管安全与人权保障的核心阵地,到社区矫正对象动态管理的广阔天地,以及财产刑执行的刚性落实。点多线长面广,考验的是我们“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监督智慧与韧性。既要穿透“纸面合规”,以实质化审查守住刑罚变更的公正底线,也要运用“智慧执检”手段,实现社区矫正“云端巡查”,防止“矫而不正”;既要关注“大墙内”的饮食起居、医疗权益保障是否到位,也要紧盯财产刑执行中隐匿财产、消极履行的“暗流”;既要深挖监管场所职务犯罪线索,维护执法廉洁,也要强化对法院刑产刑执行活动的监督,不让罚金、没收财产等刑事裁判沦为“法律白条”。唯有织就这张无死角的监督之网,才能确保正义的“阳光”穿透执行环节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项生效裁判都得到不偏不倚的兑现。
刑事执行检察:于时代浪潮中大有可为。身处法治中国建设深入推进的洪流,刑事执行检察绝非“边缘地带”,而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宏大叙事中不可或缺的章节,是打通公平正义“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力量。它直面社会治理的复杂神经末梢——刑罚执行的效果直接关联着犯罪预防、社会稳定、人权保障、司法公信等核心议题。控申部门积累的“民情雷达”、反渎职侵权工作中淬炼的敏锐嗅觉、侦查监督养成的证据思维、公益诉讼岗位练就的调查韧劲……过往岗位赋予的多维视角让我对刑事执行检察的理解与感悟更深:它不是在程序末端“被动守成”,而是在刑罚执行的关键环节“主动亮剑”;它不是孤立于诉讼链条的“断点”,而是贯穿司法全程的“监督连线”;它承载的不单是法律监督职责,更是社会治理的“法治枢纽”、百姓感受司法公信的“最后一米”。刑事执行检察,深耕监督大有可为;刑事执行检察人,守护正义必可大有作为。
“执”之一字,重逾千钧。这份守护,执着而值得——它连接着法律的威严与人心的温度,铺就着社会长治久安的坚实路基。前路漫漫,我将继续以敬畏之心持守这份“执”责,让公平正义在执行的沃土上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