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是 | 支持IPv6网络 |
加强刑罚执行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第六届新时代检察宣传周之际,“执检心路”栏目与您见面。一线刑事执行检察人员分享心路历程,记录新时代检察人深化刑罚执行监督、捍卫司法公正的实践与思考。请大家和我们共同见证这份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检察力量。
在检察生涯的辗转中,从侦查监督的精密推敲,到公诉席上的控辩交锋,再到职务犯罪侦查的抽丝剥茧,不同的视角如同棱镜,不断折射着司法运行的复杂光谱。当视角最终聚焦于刑事执行检察这片曾被视为“大墙内”的领域,并在此深耕九年,我深刻感受到,时代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这片土壤。昔日的“边缘监督”已跃升为司法公正不容失守的“最后一公里”,其内涵之深、外延之广、责任之重、风险之切,与过往认知已完全不同。置身于这场深刻的变革之中,面对新形势提出的严峻考题与新任务赋予的千钧重担,内心所感所思,尤为深切。
深刻感受形势之变
责任边界与履职要求空前拓展
刑事执行检察工作的外延已极大扩展。从传统的监所监督,延伸到社区矫正这一“墙外”广阔天地,特别是《社区矫正法》实施后,监督对象分散、情况复杂、风险点多,占据了工作的半壁江山。强制医疗、剥夺政治权利、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等特殊执行的监督要求更加规范严格。刑罚的交付执行、尤其是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变更执行环节,成为严防“纸面服刑”“提钱出狱”的核心防线,监督压力前所未有。监督理念也在经历深刻转型。过去“办事”的模式正加速向“办案”模式转变,要求我们以案件化思维处理监督事项,讲程序、重证据、明责任。监督的关口也在前移,从“事后纠错”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延伸。人权司法保障的理念日益强化,对在押人员合法权益的关注逐渐成为核心价值取向。社会公众对判决执行环节的公平正义高度敏感,使得执检监督成为维护司法公信力至关重要的一道屏障。监督方式也迎来革新。巡回检察改革深入推进,“派驻+巡回+科技”机制有效破解了“熟人监督”的难题,提升了监督的刚性和实效。大数据赋能智慧监督成为趋势,依托检察业务系统、监狱看守所联网信息、社区矫正平台等,开展类案分析、异常预警、趋势研判,极大提升了监督的精准性和效率。
镜鉴长悬
风险如影与责任千钧
监督的迟滞、漠视或疲软,绝非技术性失误,而是对法律监督核心价值的根本性背反,足以动摇司法公正的根基。多起震惊社会的“纸面服刑”案、监管场所重大安全事故案,都为我们敲响了沉重警钟。追责不仅指向执行机关的直接责任人,也毫不留情地追究了负有监督职责的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的责任。这些教训深刻警示我们:“该发现未发现”即是失职,“发现了不纠正”即是渎职,“纠正了不落实”即是责任未穷尽。审视过往的同时,我们应更深切地拷问当下:我们的监督触角是否足够锐利,能穿透执行环节的重重迷雾?我们的监督利剑是否足够坚韧,能在阻力面前不折锋芒?我们的监督意志是否足够笃定,能确保正义在“最后一公里”不被打折?这些叩问,直指核心,将“风险如影随形、责任重若千钧”的警训,深深刻进我们的职业基因,倒逼每一名刑事执行检察人员,必须提升监督的主动性、敏锐性和刚性,确保监督意见不是“一发了之”,而是真正“落地有声”,形成闭环。
破浪与锚定
在实践与思考中扛稳责任
身处变革潮头,带领团队破浪前行,关键在于将压力转化为精准行动:坚守政治引领,胸怀大局。必须深刻认识执检工作在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的特殊使命,要引导刑事执行检察人员从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度审视和推进工作。聚焦核心主业,提升监督质效。每一件案件都要做到事实清、证据足、程序严、适用法律准,经得起检验。要用好巡回检察利器,坚持问题导向,敢于动真碰硬,并扎实做好“后半篇文章”,推动问题彻底整改和长效机制建设。筑牢安全底线,强化人权保障。将安全防范检察置于日常工作的核心位置,常态化排查各类隐患,坚决杜绝重大事故发生。同时,畅通控告申诉渠道,坚决纠正一切侵犯人权的行为。锻造过硬队伍,夯实履职根基。必须着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持续强化风险意识和责任教育,让刑事执行检察人员时刻绷紧“监督不到位就是失职渎职”这根弦。还要讲究策略、善于沟通,与法院、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门形成工作合力。执检岗位面临特殊的被“围猎”风险,必须完善内控机制,确保队伍纯洁可靠。拥抱科技赋能,创新工作机制。要主动拥抱“数字检察”浪潮,变被动监督为主动发现、精准监督。内部管理也要优化,要完善案件质量检查和反向审视机制,不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实现工作的持续改进。
九年深耕刑事执行检察一线,我深感责任之重。作为部门负责人,我始终告诫自己和团队:唯有保持清醒,心存敬畏,不断提升履职能力,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刑事执行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新形势新任务是压力和挑战,更是催征的战鼓,唯有恪尽职守、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方能不负重托,无愧于这身“检察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