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是 | 支持IPv6网络 |
“志愿者的加入,让公益诉讼有了更敏锐的眼睛、更专业的大脑和更广泛的纽带。”在全区检察机关深化“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应用实践中,这样的感触正日益成为共识。最新数据显示,全区志愿者注册人数已达2750人,参与率78.44%,累计提供案件线索1369条,参与专业咨询、公开听证及整改效果评估2729人次。这组数字的背后,是全区检察机关贯彻落实最高检部署,广泛凝聚社会智慧,探索公益司法保护新路径的生动实践。以各级检察机关创新做法为缩影,一幅检察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公益保护新图景正在全区铺开。
自治区引领
织密全域共治“一张网”
自治区检察院将最高检“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作为提升公益诉讼办案质效、构建社会共治格局的重要抓手。按照最高检统筹部署,落实全区推广实施措施、引导各地全覆盖式操作培训、建立常态化督导通报机制、搭建跨区域经验交流平台,加强各级检察院全力推进志愿者招募、培训与深度应用。各地积极响应,志愿者队伍规模与质量同步提升。目前,全区2750名注册志愿者,覆盖法律、环保、食药、国土、医疗、教育等众多专业领域,织就了一张遍布全区、专业多元的公益保护社会共治网络。
专业赋能
打造案件质效“助推器”
“益心为公”平台的核心价值在于激活社会专业力量,为公益诉讼注入强大动能。全区检察机关着力打通“专业赋能”的关键环节:一是深化智力协作,鼓励基层检察院邀请农牧、自然资源等各专业领域专家进行授课,有效弥补检察知识短板,提升案件办理的专业精准度。借专业视角为办案“导航”,让公益诉讼在复杂领域精准突破。二是强化履职能力,自治区检察院指导各地通过视频培训、案例教学、平台实操演练等方式,系统提升志愿者对公益诉讼的认知深度和线索识别能力。额尔古纳市检察院等多个基层院组织开展公益诉讼检察开放日、座谈会,组织开展培训,多维度夯实志愿者履职基础。全区志愿者78.44%的参与率,正是能力建设和热情激发成效的直观体现。三是健全激励机制,推广各地优秀经验,指导建立线索举报奖励、规范化聘任、优秀志愿者评选等制度,有效激发志愿者主人翁意识。如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检察院制定《东胜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案件线索举报奖励办法》,以制度激励撬动线索挖掘。全区志愿者已提供1369条有价值的案件线索,成为检察机关发现问题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机制联动
畅通深度参与“快车道”
为确保志愿者力量“接得住”“用得好”,全区检察机关着力构建高效协同的制度化通道。一方面,自治区检察院持续推动各地深化平台应用。以最高检打造的“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为关键纽带,搭建检察机关与志愿者的沟通桥梁,实现信息反馈及时、需求精准对接、流程全程留痕。志愿者依托该平台,深度参与案件全流程,从线索提报、到专业咨询、再到参与听证及整改效果评估,形成完整闭环。如敖汉旗检察院在办理违法占用农用地公益诉讼案件过程中,邀请“益心为公”志愿者全程参与调查取证、磋商、公开听证等办案环节,借助“外脑”助力,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全面履职,有效破解农用地被占用难题。志愿者机制的深化应用,不仅提升办案专业性和公信力,也强化社会监督和整改实效。
另一方面,各地检察机关因地制宜建立完善协作机制。各级院根据地区实际探索建立线索快速移送、专业咨询响应、听证规范邀请、整改效果协同评估等工作机制,明确志愿者参与流程与保障。在深化平台线上应用的同时,注重加强线下工作衔接。如呼和浩特铁路运输检察分院与内蒙古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共同签署《公益诉讼协作发展框架协议》,搭建青年志愿服务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平台。东胜区检察院举办志愿者聘任仪式,与志愿者签订《“益心为公”志愿者承诺书》,推荐评选优秀志愿者,最大程度调动志愿者参与公益诉讼检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各级检察机关通过协作机制、定期会商、实地走访、专题研讨等常态化联系机制,将线上高效便捷的沟通优势与线下互动的协作优势有机结合,提升协作质效。这种制度化、常态化的协作模式,真正畅通了社会力量助力公益保护的“最后一公里”。
从志愿者的广泛集结,到线索的精准发现,再到专业力量的深度参与,全区“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的应用实践,生动诠释了“检察公益诉讼+社会力量”的融合效能。内蒙古检察机关将持续深化平台应用,优化运行机制,拓展参与深度,让更多专业力量在公益保护中施展才华,不断扩容公益守护的“朋友圈”,共同绘就公益保护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