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领导简介
机构职能
权威发布
工作报告
文件公开
预决算公开
蒙检微博
微信扫描
 
当前位置:首页>>专题>>向潘志荣同志学习>>媒体报道
【法制日报】游牧检察官 草原的守望者
时间:2016-03-17  作者:史万森  新闻来源:  【字号: | |

  扎根祖国北疆草原三十年来,把农牧民当亲人,时刻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排忧解难,被牧民们亲切地称为“贴心一叫通”。踏遍全旗12个乡镇苏木和90%以上的牧场牧点,走羊盘进毡包,访贫问寒,送法上门,办案600多件无一错案,化解矛盾纠纷近百起,牧民们赞誉他为“游牧检察官”。他是地道的“蒙汉通”,与少数民族同胞心相通、情相连,相互扶助,结下了兄弟般的深情厚谊,牧民们把他当作自己的好“安达”。 

  他叫潘志荣,今年53岁,汉族,中共党员,19857月在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以下简称达茂旗)参加工作,19869月调入达茂旗人民检察院,现任该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派驻旗满都拉镇口岸检察室主任兼石宝镇检察室主任,一级检察官。包头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乔青山说,潘志荣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时提出的“守望相助”的殷切希望,为维护自治区边疆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做出了突出贡献。 

  边疆草原的守望者 

  在潘志荣看来,草场就是达茂旗的“颜面”,任何破坏行为都绝不允许。2013年,巴音花镇巴彦敖包队105号的王某兄弟,未办理任何审批手续,擅自将自家承包的近150亩草场开垦成耕地。潘志荣了解此事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看到大面积草场被破坏,一向坚强的潘志荣却落了泪。心疼之余,潘志荣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在惩罚犯罪的同时,加强群众的草场保护意识。于是他萌生了一个在案发地开庭,邀请当地农牧民参加的想法。 

  经院领导协调,旗法院首次在案发地对非法占用草场案件进行了庭审。庭审完毕,潘志荣又与旁听庭审的巴音花镇人大代表、牧民代表在案发地进行了座谈,深入分析了破坏草场的严重危害性和保护草原生态的重要意义。“草场就是我们的命根子,作为草原的儿女,我们应该心生感恩,懂得爱护,怎么能为了一己私利就去破坏呢……”入情入理的话语,为当地牧民群众上了生动的一课。 

  2013年夏天的一个中午,潘志荣从满都拉镇检察室巡访回到单位,还没来得及歇口气,就接到牧民打来的电话。明安镇牧民吉某家的山羊因喝了矿山排放的污水,死了25只,多次找矿山老板协商未果,情绪较为激动,扬言要上访。潘志荣顾不上吃饭休息,一边联系边防派出所,一边赶往事发地。当了解到由于矿山的防护措施存在漏洞,给周围牧民生产生活带来安全隐患后,便与派出所民警和吉某一同到矿山进行协商,工作一直持续到当晚11点多,最终矿山老板同意给吉某5万元的赔偿。 

  吉某脸上露出了笑容,但潘志荣却显出了一脸的疲惫。当天半夜他心脏病突发,送到医院时已经昏迷,经抢救才转危为安。等潘志荣醒过来,妻子噙着泪对他说:“早跟你说,不能这么拼命了,光是嘴上答应,实际上根本做不到。”听着妻子的埋怨,潘志荣只是憨憨一笑。没过几天,尚未痊愈的他就上班了,依然奔走在他所深爱的达茂草原上。“苦不苦,想老潘”、“累不累,看老潘”成了同事间半开玩笑半认真的流行语。 

  百姓权益的维护者 

  20044月,潘志荣接待了一名为儿子上访的母亲。这位母亲哭诉道:“我儿子因盗窃被公安机关立了案,但他还未满16周岁,上户口时,户籍工作人员填错了,写大了一岁。”这位母亲的眼泪牵动着老潘的心。通过耐心细致交谈,老潘了解到,这位母亲的儿子因为盗窃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面临着被刑拘的可能,但户籍证明孩子已经年满16周岁。可怜天下父母心,潘志荣深切地体会和理解这位母亲的心。 

  当天,潘志荣便与同事对这一案件开始调查取证,询问了涉案嫌疑人居住地的邻居、村委会有关领导、学校领导和老师,对嫌疑人户口所在的大队进行了认真调查,收集、查阅了他的学籍档案、原始户籍以及医院出生档案,发现其出生日期确实存在问题。经过多方调查取证,并与当地派出所进行核实,最后将该嫌疑人的户口改回了真实年龄。因嫌疑人未满16周岁不构成犯罪,最终作了撤案处理。 

  “冰冷的铁栅栏的确会改变一些东西,也许就是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但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重要的是让他知错就改,而不是将他推入黑暗之中。”潘志荣说。该案办结后,他仍一直与这家人保持着联系,并时刻关注了这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让潘志荣感到欣慰的是,这个孩子从此走上了正道,再未做任何违法的事情。 

  20078月,百灵庙镇白云路某批发部的老板王某报案称自己经营的铺子遭抢劫,公安机关即刻出警将嫌疑人李某抓获。接到公安局送来的提请批准逮捕书后,时任侦查监督科科长的潘志荣立即带领干警开展审查。经查,犯罪嫌疑人李某当时手持一把长刀,双腿各绑一把短刀闯入王某批发部,举刀挥舞将王某吓走并食用批发部内鸡腿、饮料以及水果等商品,涉嫌抢劫罪。但细心的潘志荣却没有直接建议批准逮捕,而是反复收集证据、询问相关证人。因为他觉得这案件存在一个疑点:抢劫的地方选择在门市部,但为什么目标并不是钱财,而是拿起东西就吃,犯罪嫌疑人作案行为不符合抢劫的正常形态。通过讯问,他发现犯罪嫌疑人答非所问,神情恍惚,精神状态异常。于是潘志荣建议公安机关和该案侦查人员一同去呼市给李某做了精神病鉴定。鉴定结果证明此人逻辑思维差,有明显的被害妄想,属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由于李某属精神运动兴奋状态时作案,辨认和控制能力丧失,故无刑事责任能力。审查完毕,潘志荣犹如放下了千斤担一样松一口气,将不批准逮捕决定书立即送到公安机关。 

  群众身边的“一叫通” 

  2010年,为延伸服务群众的触角,达茂旗检察院在满都拉镇和石宝镇设立了检察室。这两个服务民生的“桥头堡”距旗检察院都有100公里左右,潘志荣从到任时起,便开始了“游牧检察”生活,每年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作日都在牧区度过,几乎每户牧民的蒙古包里和草场上都留下了他的身影,每个牧民的手中都拿着印有潘志荣手机号的蒙汉双语“检民联系卡”,不管事大事小,份内份外,群众只要打他电话,随时都通,不管多忙,群众的事都要先办。因此,他又多了个美称——“一叫通”。 

  20128月,都荣敖包苏木跃进嘎查银盖河牧民付某打来电话:他与王某两家是老邻居,两家承包的草场相邻。十年前,王某在付某的草场上建了房和羊圈,还挖了两个鱼塘。苏木和嘎查的领导多次协商解决未果,两家矛盾越积越深甚至连话都不说。听说潘检察官能办事,希望给想想办法。老潘挂了电话,立即赶到牧点了解情况,得知王家生活还可以,而付家的羊圈里只有零星的几只羊,生活十分艰难,他决心要为两家化解这场纠纷。 

  刚开始,王某根本不愿意谈,看他来了,就骑上摩托车走了。老潘也不急,就吃住在牧点,还帮王某养羊喂鱼。一连两天,王某看老潘这人是来真的,有点沉不住气了,找到老潘问,到底要怎么样?老潘不慌不忙地说,“我只是想帮你们牵个线,你听我说说,说的不对,我就走。”老潘从两家生活状况入手,在情理法上与王某进行了耐心的交流。“你日子过得还可以,你看看付家过得多艰难。远亲不如近邻,你应该帮他,怎么能忍心占他的便宜。况且,从法律上讲你是违法的,也应该给人家退回去。” 

  老潘一席话,让王某陷入了沉思,觉得自己确实做得理亏,特别是看到老潘这人这么实在,为这事儿大热天的家也不回,辛苦好几天,实在让人佩服。最终王某同意从自己的草场中划拨一块草坡给付某,双方握手言和,长达十年的草场纠纷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事后,老付和王某将一些亲自采摘的野蘑菇送给老潘。潘志荣说:“你们的好意我心领了,看到你们能过上好日子,就是给我最好的礼物。”从此,邻里之间和睦相处,老付家的日子过得也红火了起来,现在他家都养了上百只羊了。后来,付某还特意为潘志荣送来一面写有“十余年纠纷终得解、检察官倾力解民忧”的锦旗。 

  “要想干好工作,就要和群众打成一片。脚下的泥越多,离牧民们就越近。”话虽简单,却道出了他实实在在为牧民做事的执着追求。在距离百灵庙镇70公里的乌克镇大毛村委会黑石林沟村,居住着18户人家。因生活条件艰苦,大多数村民家的壮劳力都外出打工,留守村民多为上了年纪的老人。2013年,潘志荣进村巡访时,村民们告诉他,他们当前最主要的困难是吃不上水。听到这话,潘志荣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决心要为村民们解决这个难题。 

  潘志荣把了解到的情况都写到了民情日记里。之后,他及时与旗水务局联系,多次与该局技术人员实地勘测地下水位,发现当地地下水位下降,且没有活水源。水利局工作人员告诉潘志荣,“就是打10口井也很难出水。”心急如焚的潘志荣查找资料,请教专业人员,最后愣是“逼着”水利局的技术员们,经过几天的测量、安装、调试,从20里以外的地方把水引到该村。水利局的工作人员说:“潘主任给牧民办事特执着,我们特服他,那股子认真劲,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 

  牧民的好“安达” 

  1996年,巴彦花镇的牧民图布沁与额尔登酒后发生冲突,致额尔登轻伤。该案移送检察院后,图布沁仍不认罪。潘志荣耐心教育他:“你们是好朋友,不能因一时冲动伤了和气,你毕竟伤了人,要承担起应负的法律责任。”最终图布沁认罪并支付了赔偿金。此后,老潘下乡路过图布沁家总要进去坐坐,并劝导他,“以后不要再因一时冲动干糊涂事了,把生活经营好,有困难可以找我。” 

  2003年,图布沁的孩子上学学费不够,实在借不上,就试着拨通了潘志荣的电话,老潘立即从家里拿了3000块钱送到了图布沁手里。从此,图布沁认定潘志荣是他一辈子的朋友。2006年,巴音花镇遭受了旱灾,只能靠买草料来喂羊群。图布沁拿不出钱,又找到了老潘。老潘二话没说领着图布沁去银行申请贷款,自己当了担保人,解了图布沁的燃眉之急。就这样,他为图布沁连续担保了6年。每年春季图布沁家都要买草料,因离镇里远,草料车不给送,每次都是潘志荣给图布沁和他附近的几家牧民联系车送到家。 

  一年冬天,达茂旗大雪没膝,图布沁的孩子无法返校,图布沁试着骑摩托车送孩子,可刚走不到五十米就被积雪困住,没办法只好求助潘志荣。老潘立即借车赶往图布沁家,120多公里的路,走了近五个小时。在潘志荣的帮助下,图布沁从家徒四壁,到牛羊满圈,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图布沁说,“十几年了,我也记不清麻烦过潘哥多少次,但他一句怨言都没有,他就是活雷锋,是我们心里的好安达。” 

  20126月,潘志荣走访格日乐敖都嘎查时,牧民多来福对他说:“我家登记安置房都好几年了,但一直没给分,镇里、村里都解决不了,你们检察院能给解决吗?”潘志荣说:“老乡,放心吧,我尽量想办法帮你解决。” 

  潘志荣带着多来福的期待,全身心地开始“找房”。他旗里、村里两头跑,多次到相关部门进行咨询,有时一天跑四五趟,连续几天,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最终发现是登记人员信息过多未能准确核实,漏登了多来福的信息。接着潘志荣又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补充相关证明材料,为多来福办理了住房相关手续。搬家那天,潘志荣早早就去了,给多来福道喜,并张罗着帮忙搬家。多来福分了房,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以前觉得检察院就是抓贪官的,跟老百姓生活没多大关系,没想到潘检察官还能为我家解决这么大的问题。” 

  20119月,潘志荣到白音查干嘎查巡访,了解到牧民斯琴高娃家生活非常困难,她的丈夫因脑血栓半身不遂丧失劳动能力,她一个人既要照顾丈夫,又要放牧劳动,生活上举步维艰,家庭一贫如洗。说话期间,斯琴高娃眼圈湿润起来:“今年我孩子秦达孟考上大学了,对我家来说既是喜事也是难事,孩子也说不去读了,在家照顾他爸,帮我放羊,他其实很想读书,常在没人的地方哭。” 

  一席话说得潘志荣心里像装了一块大石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既感动秦达孟的孝顺,也为他感到可惜。潘志荣暗下决心:“绝不能让这个孩子断送前程,不能让他因为贫穷而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他立刻与妻子沟通,坚定地表示愿意资助秦达孟学费直至完成大学学业。面对一家人的感谢,潘志荣说:“我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孩子有个好前途”   

  边疆检察的“蒙汉通” 

  初到检察院工作潘志荣发现,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很多当事人和牧民群众都是说蒙语不懂汉语,虽然他从小长在牧区,对蒙语不陌生,但是他会的多为日常用语,要做到准确顺畅无障碍地表达法律术语,解释法律内涵及其逻辑关系,还完全做不到。很多时候,他和同事对着牧民当事人连比划带表演了好半天,结果对方还是眉头紧锁,一脸迷惑,急得几个人满头大汗。潘志荣心想:“这怎么能办成事啊,太费劲了,必须学好蒙语,要不然很多工作根本干不成。” 

  于是他借来了《蒙汉词典》,开始了长期的朝五晚十的学习过程。别人还在梦乡他已在学习词根,同事已经下班他还在背诵词义,身边蒙古族同事都教过他当地蒙语发音,每一次深入牧区都是他练习口语的机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现在到达茂旗检察院去听听他的蒙语,地道的能逃过草原最深处牧民的耳朵,他一开口,大家甚至都把他当成纯正的蒙族看。 

  工作中,蒙语也成了他打开牧民心扉的钥匙,再配合上他融入无限对蒙古族群众感情的潘氏“话疗”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2011年,潘志荣接办了一起抢劫案件,三名犯罪嫌疑人都是蒙古族,用汉语无法交流。在侦查阶段,三个人心里存在抵触情绪,回答问题不配合。到了审查批捕环节,潘志荣经过认真审查案卷材料发现,三个人都是蒙古族,且都是未成年人,除了用蒙语交流拉近与他们的距离,还要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和他们交心。 

  开始询问时,他带有达茂发音的蒙语一说出口,三个人的面部表情就放松了一点。询问过程中,他没有立刻让他们交代犯罪事实,而是先询问家庭情况,生活是否困难,并帮助他们分析未来的生活等,入情入理的话让三个犯罪嫌疑人默默低下了头。接下来,他们认真配合,毫无保留地交代了案情,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还交代了另一起司法机关不掌握的抢劫案件。这一结果,是纯正地道的蒙语的功劳,更是充满情感的潘式“话疗”法换来了犯罪嫌疑人的认可。事后与三名嫌疑人沟通时,他们说:“潘检察官的蒙语听上去很亲切,他态度好,没有瞧不起我。以后我会好好做人,再也不干违法的事了。” 

  除此之外,潘志荣把蒙语作为一条促进蒙汉民族团结的纽带和服务广大牧民群众的工具,他的蒙语解释让牧民当事人明白了困扰许久的“回避”问题;他的翻译使该院的人代会工作报告的蒙文版精准无误;他的蒙汉双语“检民联系卡”成为通向牧民心底的连心桥;他写给参选人员和选民的一封蒙汉双语信在服务“两委”换届中起到了良好的预防作用。在他看来:“牧民群众需要蒙语、检察工作需要蒙语”,所以学好用好蒙语就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他的带动下,院里很多年轻干警都开始自学蒙语,该院被确定为自治区检察机关蒙文蒙语诉讼基地,这一举措作为该院的创新创优工作项目被多家媒体报道,也被高检院进行经验推广。 

   一身正气的检察官 

  潘志荣家不富裕,他是同期参加工作的同事中最后一个搬进楼房的。为了能便宜一点,他选择了顶楼,没装修,也没买新家具,平房里的旧家具不舍得丢掉都搬到了新楼里,仅沙发就已经使用了十几年。他生活节俭,从不愿给自己买新衣服,一件羽绒服穿了8年仍在穿。给儿子买新鞋,总买比脚大三个尺码的,就是为了能让他多穿几年,孩子只好垫上三层鞋垫“凑合”着穿。从检30年来,他从未接受过一次与工作相关的“吃请”,从未拿过案件当事人一钱一物。他对自己的要求是“有悖良心的事不做,违反法律的事不做,有损检察形象的事不做”。 

  2009年,达尔罕苏木吉某某醉酒驾驶摩托车交通肇事,致12伤。他的叔叔都仁非常着急,他从附近牧民那里得知检察院有一位姓潘的检察官,热心帮百姓办事儿,威望高,于是就包了1000元的红包来找潘志荣。他心里想着只要检察官收了红包能够睁只眼闭只眼,侄子应该不用坐牢了。 

  时任侦查监督科科长的潘志荣热情接待了都仁。看到潘志荣和善热情,都仁心里轻松很多,毫不隐瞒地说明了来意,并不失时机地拿出红包往潘志荣手上递去。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潘志荣刚刚还微笑的脸表情立刻严肃起来:“给我红包是什么意思?这是在犯罪!快收起来,以后再不能这样了。”不容置疑的语气让都仁心头一震,红着脸把红包收了起来。 

  看出都仁的尴尬,潘志荣语气缓和下来:“咱们就事论事,有困难说困难,可不能搞这些小动作。”气氛缓和后,潘志荣耐心地说:“你侄子的行为已经触犯了国家的法律,涉嫌交通肇事犯罪,致人死亡和醉酒驾驶这些情节都是加重情节,但是你放心,司法机关都会按照法律程序公正处理,作为家属需要做的是积极赔偿受害人,取得受害人家属的谅解。” 

  一席话,让都仁明白了法律的规定,也打消了他企图通过花钱从轻处理的想法。吉某某交通肇事案还是按照法律规定处理了。事后都仁说:“我一直以为求人办事儿得花钱,也从来不知道检察院是什么样的单位,不过现在我知道了检察官是什么样的官,检察官就是铁面无私,清正廉洁的官。” 

  牧民巴图斯愣是潘志荣多年的老朋友,一天他找到潘志荣说:“前几天禁牧队来了,说我违反了禁牧政策,要我卖羊,还要处罚我,我想让你帮忙解决一下。”潘志荣听后语重心长地说:“你想想咱们达茂草原和二十年前比草少了多少,沙子多了多少,再这样下去,再过二十年,等你儿子长大了,还有草可以放牧吗?国家发放草原补贴就是为了保护我们的草原能一直都有青山绿水,我劝你还是把羊卖了,这件事没有商量。”听了潘志荣的话,巴图斯愣沉思了一会,非常不好意思地说:“行,我尽快联系把多余的羊都卖了。” 

  潘志荣长期奋战在少数民族边疆地区,扎根在基层一线,奉献在草原大地,实实在在地为农牧民办实事好事,把党的温暖送到了群众的心坎里。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新时期基层党员干部和人民检察官一心为民、维护公正、敢于担当、勤勉踏实的时代风采,充分展示了内蒙古草原边疆人民守望相助、无私奉献、团结奋斗、共建家园的精神风貌。 

     

  来源:《法制日报 》 2015.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