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是 | 支持IPv6网络 |
近日,在中国法学会检察学研究会刑事执行检察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上,由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郑佳玫,检察官张凤霞,检察官助理张雪枫联合撰写的学术论文《刑事执行检察工作中的追责与免责问题探析》从900多篇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获评优秀论文。该奖项由组委会组织专家学者严格评审产生,体现了法学界对刑事执行检察领域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高度支持和认同。郑佳玫受邀作为12名发言代表之一做主题发言。
聚焦实务难点 探索解决方案
刑事执行检察工作中的追责与免责是规范检察权运行、保障司法公正的重要环节。论文立足当前刑事执行检察实务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系统梳理了刑事执行检察工作中追责与免责的有关法律依据,归纳总结了追责与免责应当遵循的四项基本原则,结合典型案事例深入分析了适用追责与免责应当把握的条件和标准,并针对实践中的争议和难点提出了完善制度机制,实现从“事后追责”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优化”的全周期治理转型的建议。
学界高度认可 助推法治进步
中国法学会检察学研究会刑事执行检察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评委指出,该论文“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对规范刑事执行检察权运行、依法保护履职具有积极意义。”“程序正义原则的提出很重要,当免责认定与追责启动同样遵循严格的程序标准时,刑事执行检察才能真正实现权力制约与人权保障的双重功能。”“相关研究不仅厘清了监督过失与履职豁免的边界,还通过实证分析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责任认定标准框架,为完善刑事执行检察权运行的制度设计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郑佳玫表示,在开展研究过程中,论文起草始终贯穿“两个坚持”,坚持“过罚相当”的司法责任追究原则不动摇,坚持刑事执行检察监督特殊性不忽视。通过“实证发现问题、理论重构标准、制度回应需求”的三步走策略,最终形成兼具解释力与操作性的刑事执行检察工作追责与免责落实内蒙古方案。将持续深化研究,并希望通过共同努力,共同推动刑事执行检察工作的追责精准化与免责合理化,更好督促刑事执行检察人员积极、主动、依法、规范履职,高质效办好每一个刑事执行检察监督案事件,推动刑事执行检察工作创新发展。
背景链接
中国法学会检察学研究会刑事执行检察专业委员会是最高人民检察院与中国法学会共同推动成立的专业学术研究机构,旨在加强刑事执行检察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委员会定期举办年会和论坛,其中第四届年会于2025年4月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主题为“刑事执行检察案件的高质效办理”。本次获奖展现了内蒙古检察院在理论与实务融合方面的领先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