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蒙文
 
头部蒙文
今天是 支持IPv6网络
您的位置:首页>检察文化

走出大山的“林中百姓”——向代表学习之九

时间:2024-03-08  作者: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检察长 李永君  新闻来源: 【字号: | |

走出大山的“林中百姓”

——向代表学习之九


今晚约来聊天的是鄂伦春族代表吴海军,他的职务是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古里乡党委书记。

鄂伦春族,是内蒙古三小民族之一,只有3000多人。全国总人口也不多,只有9000多人。别看人口不多,鄂伦春旗资格不浅,195112月就成立了,翌年改为自治旗,是全国最早的民族自治县。




鄂伦春,意为“住在山岭上的人”,也有人认为是“猎鹿的人”。这也不矛盾,前者指居住地,后者指生活方式。鄂伦春人世代生活在深山老林之中,打猎为生。元代称为“林中百姓”,明代称为“北山野人”,清朝按照其土语发音,始有“俄罗春”称谓,有时也称为“索伦”,后来固定写为“鄂伦春”。他们原本生活在贝加尔湖以东、库页岛以西、黑龙江以北的广阔地区,后来因为沙俄不断东侵,生存空间逐年挤压,最后撤到黑龙江以南的大兴安岭北部地区。



鄂伦春人因是狩猎民族,特别骁勇善战,精于骑射。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草原时,林中百姓是最后被征服的部落。清军抵抗沙俄入侵的雅克萨之战中,鄂伦春人奋勇当先,立下赫赫战功,促进了相对公平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抗日战争时期,鄂伦春人配合东北抗日联军,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上演了很多动人故事。他们一个部落首领盖山,和抗联三支队领导结成金兰之好,从此并肩战斗。鄂伦春女英雄赵凤兰送情报、护伤员、当向导,可歌可泣。鄂伦春族人口虽少,但是小而不弱,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战斗民族。



由于长期生活在深山老林,与世隔绝,鄂伦春人的社会形态发展比较缓慢。新中国成立前夕,鄂伦春族还处在原始社会,一个家族(鄂语叫“乌力楞”)里面,青壮年集体出猎,打来猎物共享。他们住在用树枝和桦树皮搭的窝棚(鄂语叫“斜仁柱”,俗称“撮罗子”)里,冬不避寒,夏不遮雨。得了病,就请萨满巫师作法祈祷。由于生活条件恶劣,人的寿命都很短,50岁就算高寿了。



新中国成立后,鄂伦春族生活得到很大改善。1958年,他们走出大山,建房定居。这是鄂伦春人生活方式的一次巨大提升,孩子受到了正规教育,生病得到像样的治疗,幸福指数大大提高。但他们还是以打猎为生,常年骑马扛枪,出没于森林之中。猎物以狍子为多,其次是驯鹿,有时也能打到虎豹等猛兽。



1996年,鄂伦春人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转折,按照国家的禁猎政策,统统交出猎枪,终止了上千年的狩猎活动。取而代之的是务农放牧,那里有的是荒地,而且一旦开垦出来,还很肥沃。草场也比较开阔,牧草资源丰富。吴海军任职的古里乡是传统的猎区乡镇,共有鄂伦春族居民287人,现多以农牧为生,社会保障也很到位,日子过得还不错。



遗憾的是,走出大山的鄂伦春人民族特点越来越淡。鄂伦春族本来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历史只能靠口口相传。但是现在,能够说鄂伦春语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怎么传承鄂伦春族的文化传统,令人忧虑。这次人代会上,他还准备提这方面的代表建议,保护较少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也给他出主意,能不能在山林里搞几个鄂伦春人部落,像新疆蔚犁的罗布人村寨那样,既能保存历史文化,又能旅游挣钱?在今年冬天火遍全国的哈尔滨旅游热中,鄂伦春人的歌舞表演烈火烹油,锦上添花,为何不在自己家门口组织表演呢?



吴海军说,鄂伦春旗委、旗政府基于保护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决定建设“泛北极圈文化研学基地”项目。该项目是嘎仙洞景观的拓展和延伸,是泛北极圈文化在中国的集中展示,将以全方位展示和融入式深度体验为目标,以“旅游+住宿+深度体验+康养”为核心内容。其中的深度体验,包括了人文民俗、传统美食、历史掌故、美学修养、环保健康、非遗传承等内容,在不破坏生态植被的前提下,复制原始民俗部落,发展民宿集群产业。



这可是大手笔啊!有什么困难吗?吴海军说,发展旅游项目,需要文旅部门甚至需要林业部门的支持。这次人代会,他就带来了一份关于支持偏远少数民族聚集区文旅产业发展的建议,希望国家文旅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助力打造知名度高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同时,建议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等部委优化文化旅游项目手续审批,减少林权因素制约。



吴海军最后邀请我参加他们的篝火节,每年618日举行。这是鄂伦春民族自己的节日,届时全旗欢庆,设有一系列民俗竞技类比赛项目和美食展示,晚上还有文艺演出,燃起篝火高歌欢舞,热闹极了!

友情链接
其他链接
 
检察微信
检察微信
检察微博
检察微博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
抖音
抖音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0217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