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蒙文
 
头部蒙文
今天是 支持IPv6网络
您的位置:首页>检察文化

乌兰牧骑:永不消逝的歌舞——向代表学习之六

时间:2023-05-06  作者: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检察长 李永君  新闻来源: 【字号: | |

乌兰牧骑:永不消逝的歌舞

——向代表学习之六


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草原上似乎永远飘荡着歌声。歌声让空旷的牧场不再寂寞,也让离群索居的牧人们不再孤独。蒙古族喜欢听歌看舞,虽然有广播电视网络,但多数盟旗至今都有乌兰牧骑。全国人大代表何买拉苏,就是兴安盟扎赉特旗乌兰牧骑副队长。



早就知道,乌兰牧骑是草原文艺轻骑兵,七八人一个小团队,坐着马车骑着马,到草原深处为牧民表演。何买拉苏说,乌兰牧骑实则是蒙古语的译音,意为红色的嫩芽,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体量不大,却给人带来希望,带来欣喜。按照译音写成汉字乌兰牧骑,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何买拉苏介绍,乌兰牧骑1957年诞生于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那时牧区文化生活十分贫乏,自编自演、贴近生活的乌兰牧骑广受欢迎。当时的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对这个新生事物高度重视,大力扶持,很快推广到全区。鼎盛时期盟盟都有,旗旗都有,就像内地的市县剧团。他们演出不需要舞台,也不需要灯光,哪里有人就在哪里就地演出。观众可能上百人也可能几十人,甚至几个人。有的乌兰牧骑还给一个人演出过——那些常年卧病下不了床的老人。



乌兰牧骑队伍精悍,队员多能,既能唱又能舞,还会演奏乐器。刚才还是报幕员,一转身就变成了舞者。演出时是马头琴手,一上路又成了马车夫。每到一处,卸车的卸车,开箱的开箱,七八个人忙成一团,哪还能看出来是什么演员?路上马车陷到了沙坑泥窝里,牵马的牵马,推车的推车,甚至还要把行李卸下来,靠人背着往前走一阵,每人都变成了泥猴,但他们却是群众眼里的明星!



乌兰牧骑组建初期,队员大多是牧区群众中的歌舞高手,前几天还在放牧打草,这几天就加入乌兰牧骑。他们本身就来自草原,了解草原一草一木,知晓牧民所思所想,从表演到作风都和牧民群众气息相通。乌兰牧骑演出到哪里,还要参加当地的劳动,不许戴口罩和手套是纪律,和群众保持一致,即便是满脸牛粪沫、一身碎草渣。乌兰牧骑就像春天的一颗颗嫩芽,生机勃勃,红遍草原。1964年,乌兰牧骑首次进京演出,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从此誉满全国。2017年,乌兰牧骑建团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又给他们回信,勉励发扬优秀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



一个长盛不衰的文艺团体,除了优秀的演员之外,还要有优秀的作品。乌兰牧骑的节目大多是自己创作,很接地气。既有深厚的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大量的民歌作为基础,长调、呼麦、马头琴等表现手法融入其中;又关注现实,反映生活,前几天发生的事儿都有可能编到节目里。党的声音、政府的号召、上级的新政策、富民的新技术,也会出现在节目里。多年打磨积累,优秀作品琳琅满目,经典歌曲《毛主席,草原人民热爱您》《心中升起不落的太阳》《富饶美丽的内蒙古》《牧民歌唱共产党》《萨日纳花开红艳艳》《北疆赞歌》等蜚声乐坛。舞蹈作品《牧民的喜悦》《筷子舞》《彩虹》《巡逻之夜》《草原民兵》《蒙克珠拉舞》《鄂尔多斯婚礼》等早成珍品,业内推崇,群众喜爱。

经过多年发展,乌兰牧骑现有八大职能:一是演出,二是宣传,三是辅导,四是服务,五是创作,六是创新,七是传承,八是对外交流。职能丰富了,队伍也壮大了,县设乌兰牧骑一般有三四十人,既可以搞大型表演,也可以分成几个小队分头行动,根据需要灵活机动。专业技能提高了,现在的乌兰牧骑队员很多都是文艺院校毕业生,唱功舞技都是专业水平。交通工具和演出装备也与时俱进,下乡不用坐马车了,一般都是乘坐演出专用大巴。牧民大都住进了定居点,不再逐水草而居。每个定居点都有柏油马路相通。现代网络技术也应用到了乌兰牧骑的表演中,他们也有线上演出。



激烈的市场竞争,让很多文艺团体低迷不振,甚至消声匿迹。但是乌兰牧骑却从嫩芽变成常青树,卓然挺立于祖国北疆。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还有75支乌兰牧骑、3000多名乌兰牧骑队员。全年演出场次超过8000场,每支乌兰牧骑下乡演出至少100场,全区乌兰牧骑新创作作品300多部。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的教诲。艺术是嫩芽,群众是土壤。嫩芽让土壤生动,土壤让嫩芽茁壮。草原辽阔无涯,歌舞永不消逝!

一番交流,深受乌兰牧骑感动,这是一个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的好平台。我嘱咐本院宣传处,马上与自治区乌兰牧骑联系,共同开展法律宣传工作。两会还没有开完,宣传处处长杨立新告诉我,已经联系上了,正在商量如何开展协作。


友情链接
其他链接
 
检察微信
检察微信
检察微博
检察微博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
抖音
抖音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0217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