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蒙文
 
头部蒙文
今天是 支持IPv6网络
您的位置:首页>检察文化

我的文学书缘

时间:2014-07-07  作者:宋伟燕  新闻来源: 【字号: | |

  书和“文化”该是亲戚关系,至少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得以传承的功臣,爱读书的人也就多少有了点文化人的味道,我权且凑个热闹,充当一下文化人。  

    床头一盏精美台灯、桌上几本小书,夜深人静,躺在床上随手翻阅,常常让我觉得人生是如此美丽!  

    小时候,家里不富裕,父母也没什么文化,但我却爱读书,从小人书、画本开始了我的读书之旅,只要是能够抓到手里的,便不眠不休、一气读完。上学后,读的书多起来,才渐渐懂得品书。只是这文学书缘自小结下了,也便是一辈子的事了。  

    记得家里人多房子不大,我和三姐住一个小房间。晚上熄灯前,三姐手里总是捧着租来或借来的书,什么《野火春风斗古城》、《新儿女英雄传》、《苦菜花》等等。我不敢争,只好等她不看了才偷偷拿来看。因为已经熄灯,就藏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现在想起来,昔日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中学时有个老师姓王,教语文,教书育人都是少见的好,我欣赏背诵古诗词、阅读名著就是这位老师引导的结果。教室的黑板上每天都有一首诗词,我们背会后,他穿着中山装朗朗讲读,教室里一丝杂音也没有,再淘气的学生也忘了捣乱,静静地听,如同欣赏音乐——“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是语文课代表,他给我额外开了好多书单,我照单一一读来,受益匪浅,作文越写越好,经常被当成范文朗读。现在我每次回家乡,都要去看看他老人家。  

    到了假期,更是我读书的好时光。不像现在的孩子,假期也要去补课。那时放假回家,先是帮妈妈做完洗涮等杂七杂八的家务活,剩下的大把时间就用来看书。当时姐姐已在旗工会工作,她把我领到工会图书馆,我面对满眼的好书,真是乐不思“家”!更难得的是可以一次带回去多本书。我国的很多古典名著,还有司汤达、果戈理、托尔斯泰、玛格丽特等一大批世界知名作家的书,都是在那时读的。记得有时读累了,走出院子,两眼还是直的,从书的情节中出不来,邻居大婶打招呼也反应迟钝。大婶悄悄和我妈说:你家老四可别学傻了啊!她还以为我是在备战高考呢。  

    上了大学,学的是法律,56门法律专业课和英文按部就班读下来,也不觉吃力,毕业成绩也还不错。但是一个法律生,坚守文学梦却是我大学生活中的一抹亮色。记得日本的古典名著《源氏物语》,还有川端康成、白先勇、张爱玲等人的书都是那时细读的。一届同学中还有如我的同道者,于是成立了文学社,定期交流读书经验、写文章、办文学刊物。刊物的名字已经不记得了,两眼放光、充满激情地刻蜡纸再油印的过程却从未忘记。刊物印刷质量实在不咋样,尤其是自己不好看的字体很是没品,但同学们还是每每捧场阅读。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渐渐地文学社也就解体了。创办的文学刊物早已经湮灭,可是青春的热情、文学的激情却永留心间。  

    读了半辈子的书,最钟爱的书有两本。一本是《红楼梦》。从小学三年级第一次翻开这本书,便一直陪伴在身边,挚爱不变。其间,虽然随着多地辗转,换过多个版本,却始终在亲近、揣摩、品味。第一次读的时候,有很多的字不认识,有很多的词意不懂,只是一心爱着林黛玉、贾宝玉这两个人,为他们的才情倾倒、为他们的悲欢离合感叹。最不忍读又不能不读的章节就是黛玉之死,每次都是泪流满面,甚至痛哭,年轻时如此,中年依旧如此。前几天,看《王蒙先生谈红说事》,我十分赞同他这句话:高鹗的续写,仅仅是黛玉之死一章,就足以慰雪芹先生,也是无人能比的续。小时候爱憎分明,把书中的人物分成好人和坏人,现在,除了依然爱着宝黛外,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都能客观品评,宝钗、熙凤、袭人等等我原来不爱的人,我也都细细地体会她们的好,也认真琢磨书中反映出来的价值观、政治生活、经济管理、风土人情等等。  

    另外一本我喜欢的书是赵鑫珊的《科学哲学艺术断想》,大学时一个经济系的男生推荐。记得书里有句话: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呢?当时我坐在大学文科楼的顶楼,看着楼下斯大林大街的车水马龙,读着这句话,一下变得深刻起来,人生的思考也就多起来。后来再找了赵先生其他书来读,无论如何也不如这一本好。  

    “行万里路、破万卷书”是少年的志向,也是少年的轻狂。面对浩如烟海的书,自己所读所见,微乎其微。好在还不太老,可以一路读下去,也可以一路走下去,何其幸福!  

    一盏灯、一杯茶、一本书,与书中人一同喜怒哀乐,是我今生的幸福,何尝不是你的呢?  

友情链接
其他链接
 
检察微信
检察微信
检察微博
检察微博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
抖音
抖音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0217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