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蒙文
 
头部蒙文
今天是 支持IPv6网络
您的位置:首页>检察文化

厚重的历史

时间:2015-11-06  作者:王超  新闻来源: 【字号: | |

  我这几天很忙,院里把修志的任务交给了我。 

  修写院志,就要查阅档案资料。 

  于是,我带领新来院的小同事走进了旗档案馆。 

  当工作人员将一摞摞发黄的卷宗交到我的手中翻开查阅时,我不由得走进了建院之初的那段历史。 

  那是先用复写纸、钢板油印,后用铅字块儿记录的一段奈曼院建院之初第一代检察人建设、中断、恢复的艰辛历程,尽管纸张已变薄变黄变暗,有些字已辨认不清,还透着发霉的味道,但字里行间透出检察人忠于党、忠于人民、忠诚于检察事业孜孜不倦的求索,我仿佛看到了在昏暗低矮的办公室里,第一代检察人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或坐或站或写或谈忙碌的身影。 

  我每翻过一页,手都在发抖。我感到这些人中也有我,没有电脑、没有复印机,整天用复写纸、刻钢板,天天伴着咯吱咯吱的刻字声,揉着发酸的手指进入梦乡,第二天还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年复一年,无怨无悔。 

  一起去的新来的小同事,虽不作声儿,但迷茫和不解写在脸上。这我完全理解,没经历过那段历史,没阅读过那段历史,怎么能深有同感、身临其境呢?我越发觉得修写院志的重要。 

  我出生在一个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的农民家庭,离开土地是父辈们对我们这一代人的期望,我记得父亲在我读书时常对我说:我在家好好种地,你在外好好念书。话不多,但很深刻,正是这句话激励着我考上大学,考进了检察院。说句实在的,我1995年进检察院之前,真不知道检察院在哪,也不知道检察院是干什么的,但当我一走进这个集体,成为其中的一员,我深切感受到这个集体的温暖,感受到这个集体的进取、向上,到现在我仍对当年的选择不后悔。 

  那时检察院条件非常艰苦,工作在老旗委大院窖洞式建筑的圆顶平房里,是个十多个单位在一起在大杂院。检察院有两栋房,刚结束烧炉子,安装上了土暖气,四、五个人挤在一间办公室里。办案用车是一台212吉普车,办案大多骑自行车,全院只有一部电话,不是安装在领导办公室,而是安装在值班室。豆绿的检察服一开始是我的向往,穿上后,一直爱惜有加。那时科室不多,人也不多,但业务量却不少,做笔录、阅卷全部手写,经常写得手指酸痛,至今我的右手中指上还留着硬茧,所以我文章开头说一翻开油印的卷宗颇有同感,就是这么来的。那时我年龄小,感觉那时的人们欲望不多,上班就是一门心思工作,就在这样的条件和环境里,那代检察人也办出了大案和优质案件。记得那时开科务会或检委会研究案件,每个人声音都很大,站在院子里就能听见,有时争论得面红耳赤,也就是这种“认真”劲儿,融入到一代代检察人的血脉里,成为检察人共同的“基因”,培养出了一个个检察业务高手,办出了一个个经受住历史检验的铁案。 

  后来,检察院的条件变了,用“翻天覆地”四个字来形容绝不为过。先是改善了平房,后于2000年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办公大楼,用上了电脑,开通了网络,结束了手指写字酸痛的历史,检察队伍也在不断壮大,检察事业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和快车道。我也由原来的莽小伙成长为办公室秘书、副主任,全身心地用我的双手记录那个时代检察人创造的历史。我目睹了首批进入“五好院”时全体干警的欢欣,也见证了进入全国先进院后,上级领导来揭牌时全体干警的喜悦。 

  不翻开历史,就不知道我们是从何处走来,不回忆历史,也就不知道我们会走向何方。 

  如今,依法治国的今天,检察事业大有可为。 

  我们每个人都在创造着历史,我们的后人也会整理我们创造过的历史,也会修写我们这段院志。故此,踩在前一代检察人肩膀上前行的我们,只有殚精竭力,一心为检,创造无悔于个人,无愧于组织的实实在在的业绩,我们的名字才会记入史册,刻入岁月的记忆中! 

 

(作者单位:通辽市奈曼旗检察院 王超)

友情链接
其他链接
 
检察微信
检察微信
检察微博
检察微博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
抖音
抖音
本网网页设计、图标、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