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是 | 支持IPv6网络 |
“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她要赶爸爸走。
钟书很窝囊地笑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
“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
--钟书父女的“绝句”对话,摘自《我们仨》。
我们仨
这本书太过不起眼,与当下精美的印刷术格格不入,素色封面,名为《我们仨》。读这本书时,丈夫和儿子在客厅搭积木,两人不时因为意见不合而哼哼两句,不时因为摆好的图案击掌欢笑,然后儿子奶声奶气的压低了声,说“不要吵到妈妈”。是啊,我们都是因为爱而聚集在一起的“我们仨”。
穿越杨绛平淡朴素的字迹,怀着对钟书先生的无限景仰,对这个在学术领域卓有建树家庭的无限美好猜测,我沉浸在这个爱的世界里,让情愫缓缓流淌,让人生且行且惜的感悟滴滴渗透,让所有无言的感动在我生命的脉搏中欢快而沉重的跳动。
(一)家
生命,需要一种温度。心灵,需要一种呵护。家,就是这种温度与呵护。奔波劳累时于精神是一种寄托,烦恼受伤时于疼痛是一种解脱。爱,是单纯的情与暖,是发自肺腑的疼与惜,是融入生命的眷恋,是牵手灵魂的相约,是眼与眼的守望,心与心的体贴。杨绛先生与钟书的相濡以沫,在生活的碎片中定格。想像一下两个不识家务的学者是如何打理每日的柴米油盐,他们的真实生活都在杨绛先生的笔下复活,譬如在牛津做活虾,杨绛先生内行地说要剪掉须须和脚,但刚剪一下活虾就在她手中抽搐,她吓得丢下剪子和虾逃出厨房。钟书问她怎么了,她说,虾被我剪得痛得抽抽了,以后咱们不吃了吧!钟书跟她讲道理,他还是要吃,以后可由他来剪。还有一次次店里送来扁豆,他们不识货,一面剥,一面嫌壳太厚、豆太小。忽然省悟,这是专吃壳儿的,是扁豆,焖了吃,很成功。这种趣景与我们心目中的大学者似乎很不搭调,是啊,童趣无价,这样的钟书和杨绛难道不是更可爱,更立体!
“我们这间房,两壁是借用的铁书架,但没有横格。年轻人用从干校带回的破木箱,为我们横七竖八地搭成格子,书和笔记本都放在木格子里。顶着西墙,横放两张行军床。中间隔一只较为完整的木箱,权当床头柜兼衣柜。北窗下放一张中不溜的书桌,那是钟书工作用的。近南窗,贴着西墙,靠着床,是一张小书桌,我工作用的。我正在翻译,桌子只容一沓稿纸和一本书,许多种大词典都摊放床上。我除了这间屋子,没有别处可以容身,所以我也相当于挪不开的物件。近门有个洗脸架,旁有水桶和小水缸,权充上下水道。铁架子顶上搭一块木板,放锅碗瓢盆。暖气片供暖不足,屋子里还找出了空处,生上一只煤炉,旁边放几块蜂窝煤。门口还挂着夏日挡蚊子冬日挡风的竹帘子。”这么辛酸的回忆在杨绛先生的笔下也是妙趣横生。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寒酸的家却充满了融融暖意,就是在这个看似凄凉的家完成了多少著作。家,本不需要太大的地方,有爱就好,温馨就好。
“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也许,这就是爱的力量,家的力量,我们仨叠加在一起的力量。因为有爱,情怀可以诉说,痛苦可以解脱。因为有家,孤单时有人相陪,无助时有人安慰。杨绛先生简短的话语,却包含了万千。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杨绛先生如是说。
手上一杯茶,桌上一瓶花,墙上一幅画,床头一本书。闲品清茶,静观开花,抬头赏画,低头抚书。意定,心闲,既要一份平淡,又要一份淡然。这是多少文人墨客的精神向往,古来圣贤却有几人如此超脱。
“我平常看书,看到可笑处并不笑,看到可悲处也不哭。钟书看到书上可笑处,就痴笑个不了,可是我没见到他看书流泪。圆圆看书痛哭,该是像爸爸,不过她还是个软心肠的小孩子呢。”杨绛先生一家看书、爱书、痴书自不必说,“钟书”不也是超脱的表现?在现在这个流光溢彩、光怪陆离的世界,嗜书如命者更是意定心闲,清平淡然之人了。
政治运动虽然层出不穷,杨绛先生和钟书从未间断工作,他们总能在工作之余偷空读书。这更是常人不能为、不会为,淡出一个怪圈,淡出一个世界,只有一颗无比包容的心才能在这样的坎坷中超然脱俗。杨绛先生笑称自己“以勤补拙”,尽量读工作范围以内的书。恰在反右那年的春天,她的学术论文在刊物上发表,当时并未引起注意。钟书1958年出版《宋诗选注》。反右之后又来了个“双反”,随后所内掀起了“拔白旗”运动。恰恰杨绛的论文和钟书的著作都是白旗。尤其苦了“我这面不成模样的小白旗,给拔下又撕得粉碎。我暗下决心,再也不写文章,从此遁入翻译。钟书笑我‘借尸还魂’,我不过想借此‘遁身’而已。”如此遁身,不是惊悚害怕的逃脱,是淡然一笑的洒脱。
杨绛先生总是在该甜的时候,只是轻轻地微笑;在该苦的时候,淡淡地忧伤。似乎一切都没有按照预定的发生,却举重若轻,波澜不惊。善心处于顺境,静心安于逆境。清清浅浅,简简单单,一份淡然,一份超脱,一份豁达。
(三)惜
“阿圆屋里灯亮着,两只床都没有了,清洁工在扫地,正把一堆垃圾扫出门去。我认得一只鞋是阿圆的,她穿着进医院的。我听到邻室的小马夫妇的话:‘走了,睡着去的。这种病都是睡着去的。’”
一家人的生的相惜也体现在多个细节。记得阿瑗大学毕业时,杨绛先生还种种担心“工作如分配在远地,我们的女儿就流失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但是事情往往意想不到。“学校分配阿瑗留校当助教。我们得知消息,说不尽的称心满意。”在那个年代,毕业生得服从分配。而分配的工作是终身的,“这就意味着女儿可以永远在父母身边了”,难怪的“称心满意”。比如,说到他们仨每次有人出差,总会带回家一些“石子”,详细地记下在外的生活和趣事。附录中的照片和信件更是一家人相爱相惜的真实写照,比如女儿给爸爸的速描画,钟书为杨绛先生理发的照片……这点点滴滴碎纸片都让视为珍宝收藏其间。
人的一生,很是奇妙。一人来,两人行,三人聚,一人去,两人念,三人散。逝者不可追,往者不可留。正如所说“剩下我一个,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花开花谢花失落,潮起潮落尘世过。不过都是过眼云烟,不过都是生命过客。唯有重情,才会安宁。唯有珍惜,才会永恒。
《我们仨》看的让我泪流满面,犹如一把利剑刺痛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儿子望着我,怔了怔:“爸爸,妈妈为什么哭……再也不让妈妈看书,妈妈不要哭!呜呜!我们一起搭积木……”
(作者单位:鄂尔多斯市检察院 白梅)
拨开路途的迷雾才是风景,不离不弃的真情才是风景,铭刻在心的风景才是人生的修行。